4月8日的华为全屋智能及智慧屏旗舰新品发布会上,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常务董事、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强调:“基于在音画、AI慧眼、畅连及分布式软件四大领域体验的持续升级,华为智慧屏将越用越增值,为用户带来不一样的电子消费体验。”
早在2020年12月,华为智慧屏就开始剑指电子消费品的价值衰减问题,借着新品发布的契机提出了“常用常新”的理念,甚至喊出了“十年不过时”的口号,试图在电子消费领域掀起一场从“硬消费”到“软消费”的深刻变革。
某种程度上说,“越用越增值”可以理解为“常用常新”理念的延续,从延缓电子消费产品的价值衰减速度,进一步转向挖掘电子消费产品的潜在增值空间,继而改写电子消费品的价值衰减曲线。
作为“野蛮人”进场的华为,注定要在电子消费市场掀起一场新的风暴。
01 过气的单品思维
华为智慧屏的出击,精准的找到了传统电子产品的槽点。
电子消费市场一直流行着“价值衰减曲线”的说法,即对绝大多数电子产品而言,在全生命周期中的使用价值几乎处于一种抛物线式的下滑趋势。
这一现象并不难理解,诸如买新不买旧、买到即过时的消费观念可谓深入人心,哪怕是上市仅仅一年多的家电产品,在二手市场的价格动辄就有超过50%的缩水,换机周期较长的电视等品类尤甚。
为何会出现抛物线式的价值衰减?电子产品的技术迭代其实只是诱因,在硬件性能过剩的时代里,新款的性能可能较于老款有着数十个百分比的提升,却并不是最为致命的问题。就拿电视来说,图像、音质、光控等技术的升级都是递进式的,一款产品在生产时就提前划定了可能长达十年的生命周期。
问题的根源在于流行了多年的单品思维,比如很多品牌的电视都是独立进化的,产品一代接着一代进行硬件上的纵向升级,偏偏忽略了横向上的兼容,导致和家庭中的其他电子产品形成了用户体验上的割裂。
一个直接的例子,当你因为画质偏爱购买了某个品牌的电视,随后两年中家里逐渐添置了智能音箱、智能空调、智能平板等产品,倘若电视无法和新的智能设备无缝连接,智能音箱上的内容无法在电视上播放,也无法通过电视承接平板电脑的一些场景,结果就是电视逐渐被孤立,原本停留在电视上的用户时间逐渐被其他智能产品分散,产品价值的下滑将是逃不掉的宿命。
华为智慧屏的增值逻辑也在于此,并找到了两个路径持续为智慧屏“造血”。
一是利用技术创新逐步激活产品的隐藏性能。被提及最多的就是鸿蒙系统的分布式技术,将不同终端的能力互助共享、互为外设,通过与手机、电脑、IoT设备等进行组合协同,赋予了华为智慧屏“功能无限延伸”的能力。
二是在产品研发上立足于跨时代的生态思维。华为智慧屏并非是智能化的单品,而是华为1+8+N全场景生态的核心组成,智慧屏被定义为家庭的智慧交互中心、跨屏体验中心、IoT控制中心、影音娱乐中心等多元角色。
归根结底,在智能大爆炸的时代里,单品思维早已不合时宜,生态战略和多圈层结构的产品布局,应当是电子消费品的标配。
02 打破产品天花板
华为智慧屏的示范效应,已经在生活中有了极致的体现。
就像传统电视的价值点主要集中在屏幕上,有着肉眼可见的硬件天花板,即便优爱腾等视频平台已经开始将阵地转向大屏幕,传统电视所捍卫的也只是家庭娱乐中心的地位。华为智慧屏打破了传统电视的天花板,在应用场景和用户体验上有了无限的可能,为“电视”找到了价值的增量。
站在用户的视角上,个中变化可谓相当强烈。
比如在智能手机占领越来越多用户时间的局面下,传统电视的价值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窄化。但华为智慧屏的分布式技术改写了家庭场景下的对立关系,智慧屏悄然化身为客厅里 的“超级终端”。
当用户需要视频通话时,智慧屏可以发挥出大屏的优势,通过“畅连通话”帮助用户摆脱手机上的视觉局限,在大屏上直接进行视频通话;当用户有健身需求时,无须对着平板电脑模仿教练的动作,AI慧眼的智能骨骼关节点识别技术制造了健身的新体验……看似边缘化的大屏再度在家庭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再比如传统电视的延伸场景非常有限,并且对硬件接口有着深度依赖,无形中扼杀了大屏的中心和枢纽地位。华为智慧屏在分布式技术的基础上,逐渐消除了硬件上的制约,让大屏成为智慧体验的一部分。
相对应的是华为的南北向生态,“向南”为硬件模块生产厂商提供SDK,方便第三方硬件高效便捷地接入华为生态;“向北”为开发者提供给各类开发工具包、开放接口,让开发者可以调用的华为生态能力。最终600多万个原子化的服务可以通过华为智慧屏等直达用户,深度诠释了“无缝协同”的含义。
也就是说,单品思维的局限性不止是扼杀了产品本身的应用场景,还间接为用户体验的连贯性造成了人为干扰。结果是显而易见的,倘若产品无法适应现在时态的用户需求,终究将被市场所淘汰。属于“电视”的历史使命已经完结,“智慧屏”正在以不可逆的趋势成为大屏的新形态。
进一步深挖的话,华为智慧屏打破天花板的背后,用户和品牌的连接不再是产品安装完即结束,逐渐延伸到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。变化的背后所影响的,不仅仅是电子消费品牌的运营模式和服务理解,甚至直接重构电子消费行业的产业结构。
03 重构产业价值链
华为改写电子产品价值曲线的同时,产业链也在泛起涟漪。
过去电视产业的护城河是单维的,那些销量排名靠前的厂商,要么是在图像处理技术上一招鲜吃遍天,要么是在渠道上有着其他厂商无可比拟的优势。然而聚焦到所谓的研发壁垒上,几乎是清一色的“拼合模式”。
可当大屏的价值曲线被改写,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长,对厂商的底层能力也有着近乎重塑的苛刻要求。除了硬件上的研发和生产能力,还需要上亿行代码组合运行的能力,在内容、服务等方面持续满足用户需求。硬件只是产品的价值下限,软件和服务才是用户体验不断刷新、产品不断增值的关键。
产品的价值构成也将与时俱进。硬件不再是利润的全部,将逐渐形成4:4:2的价值结构,即硬件占40%、软件占40%、内容和服务占20%。在这样的价值构成中,“增值”部分的占比越多,产品的贬值周期就越长。
言外之意,这个行业不再是硬件厂商的独角戏,产业链的中下游存在越来越多的机会,终将走出硬件主导的商业模式。
当一个产业的重心出现了转移,产业结构的演变将是顺水推舟的事。就当前的态势来看,电视产业正在酝酿两种新的可能:
一种可能是回归差异化竞争。单纯的硬件创新往往是同质化的原罪,参考智能手机的行业轨迹,软件上的创新将是给用户带来差异化体验的必经之路,意味着产业链中下游的内容服务商、开发者等将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,吸引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进入,在时间的作用下改写整个行业的价值曲线。
另一种可能是改变行业走向。一旦软件、服务、内容等对电子消费产品的性能、体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,传统的产业秩序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崩塌,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渐渐取代渠道和营销成为行业的新赛点,整个电视产业从缺少新故事的“死水”,重新成为各路玩家和资本争相涌入的蓝海市场。
无论是哪一种可能的出现,对电视产业的现有格局都将是一场推倒重来式的冲击。有些幸运的是,华为智慧屏已经做出了示范,行业内的其他玩家仍然存在战略修正的机会:走出过去的舒适圈,朝着“常用常新” “越用越增值”的方向找准自己的站位,避免沦为产业升维的过程中被淘汰的对象。
04 写在最后
每当一个行业即将固化的时候,总有创新者站出来指引新的方向。
电视行业注定不会例外。从英国工程师约翰·贝尔德在1925年“扫描”出木偶图像算起,电视行业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,期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跳跃式升级,完成了从电子管到晶体管、从黑白到彩色、从显像管到OLED的跃迁。
只是在近百年的时间里,电视一直担纲“传画机”的角色,功能的单一性屡屡被诟病。恰恰是电视行业的守旧,恰恰是用户对于产品价值衰减的不满,为华为制造了进场的机会,并机缘巧合成了引领产业跨入新纪元的摇旗者。
(审核编辑: 智汇小新)